在国内唯一不敢恭维的是国民的知识水平.着实有些低级.伤心的只是他们不看事实真象,不听真实的论理,在一味自大与执迷中捕风捉影,寻找零智成长.然而更多的罪是要自己去受的.那么多骗子和谎言,迟早要还的.只恨的是,父辈债,子辈还.中国现在或许是世界上留下错误与祸根最多的国家.无数重担,也许就是80后这一代被压垮的根源。
当然,今天,我们只谈股市.满天的风言风语,把中国的股市传得相当有趣,但有趣也仅仅是在股民的弱智与领导的低智下造成的.针对于内地股市,一部分股票的严重泡沫确实是个问题,然后,还有更多将会在未来高成长性的股票,却会往往被提前错杀.在印花税高增下,企业每年的分红和盈利都还不够向国家上税,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出来,一个婴儿在饮食和抽血间成长的样子.同时,也由于这样一个不成熟的股市,企业当然不愿把自己好好的收益浪费在没有激情的事上面,也就借着自己的牌子在股市上骗钱(不能算圈),也就不怕被揭穿砸了自己的牌子.再者,股市是需要了解他们的人来经营的,一些看到总指数涨就以为股票都在涨,然后指点江山的有趣事情也发生得理所当然.更者,我们可爱的股民连基本的会计准则都不去学,就开始谈论价值投资,而且后面跟着顶礼膜拜的愚民,有趣,实在有趣得可以.在有些地方,利益的分配永远是不会公平和均衡的,既得利益者往往被认为是真正的成功者。
入正题,国家开放了一个东西叫做QDII,我是一向不愿意帮着外国人丢本国人脸的,可我怕这些拿着我们祖宗基业的王八蛋太过份,明目张胆把逼死老祖,卖了家业的钱拿来喝花酒,实在有违人常.现今中国发展的机遇那么多,需要投资的企业像没奶喝的娃子般可怜,如果我们放着自己国内良好的发展空间留给那些国际资本去享受,然后被骗子呼又着拿出血本去拼收益率低得可怜的QDII(风险大得可怕,现今诸多隐患暗流).实在有些过于低智了,劝君啊.劝君.
不想再写下去了,实在不想用什么专业语言说话,人家说你白痴,我也没胆放太动听的话.引用两段文章,给需要的朋友补补.
叶檀:为只会打新股的无能市祈祷
叶檀
有越来越多的资金集中到打新”行列,人们津津乐道于最近打四只新股的冻结资金超出2万亿元,超出深市流通市值。投资者靠打新股谋生,说明市场畸形到了何种地步。
人们打新股的热情从未消退过。只不过,随着股市阴跌,刺激了打新股的热情持续高涨。4只同时发行的新股,合计吸引了885家(次)机构参与申购,同期冻结网下资金达到4360多亿元,相比交通银行发行时的2990亿,中国平安发行时的2500亿,中信银行发行时的2314亿元,增加幅度均超过45%以上,是去年中国银行发行时的3倍。而2000亿元左右的银行理财资金以打新股为生,机构参与资金一年翻了三倍。
打新股等于理财?这样的观念让人匪夷所思,这样的结果令人惊奇,越发证明中国股市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功能性障碍。
打新股之所以成为首选,大概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。
首先,继续打新赢利的光荣传统。经验早就证明,在一个上市资源被垄断的环境下,打新股属于无风险收益。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指出,上半年网上新股认购年化收益处在4%至10.7%之间,而网下认购年化收益则超过50%。
虽然IPO溢价从来都是美餐,但最近新股市盈率居高不下,却在表达另外一层意思:如果非要说A股市场有泡沫的话,新股溢价已成为最大的泡沫策源地。1月发行的中国人寿定位于18.88元/股的价格,2006年业绩不过0.34元的中国人寿,发行后市盈率高达60倍。首日开盘价盘中摸高至50元,市盈率竟高达100多倍。中国远洋6月归来,其发行市盈率高达98倍。如果我们认可40倍的市盈率为不成文的警戒线的话,那么,这些新发行的股票几乎都成为市场上的抽血机,成为了不安定因素。
其次,在二级市场盈利太难。到目前为止,今年绝大多数股民在二级市场失利,处于深度被套状态。面对这样的市场,投资者尤其是力量薄弱的中小投资者无不战战競競,如果还想在股市博得收益的话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加入打新行列。
4只新股的网上冻结资金总计达到1.58万亿元,申购户数达到347万户,相比去年同期类似的发行,户数增加了50%以上,资金总量则增长150%,个人资金和参与人数的增加幅度均达到历史高位,就说明了投资者的典型心态,如果说他们以前还有苦学价值投资理论的雄心的话,现在,大多数人恐怕真已被逼成了希望中彩的投机分子。
打新股的资金与二级市场的地量成交金额相比,可以解读出投资者的一个判断,二级市场几乎已丧失了投资价值。成熟市场虽然也有IPO溢价,但就发行本身而言,基本上是企业的自主选择,投行为了中介费求着企业上市、打新成为主要理财手段闻所未闻。
热衷打新股,反过来说明股市已经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功能,离股市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初衷越来越远,离建立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改革大目标也越来越远。如果管理层不及时扭转,任由情况继续,那么,沪深市场迟早会丧失所有的功能,A股市场不可能有前景可言。现在,不劳央行出台什么加息政策,股市已经靠垄断发行、打新股等手段自己谋杀了自己。
而更大的害处在于,打新股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资金为王的零智商理财时代,凭借资金的蛮力就能收获不菲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价值取向难道会有什么区别吗?他们最理性的做法当然是凭借优势在一级市场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,同时,忽悠中小投资者为他们在高位接盘。专业素质退位,山大王逻辑凸显。
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尽快改革发行机制,打破垄断阴影,打破弱肉强食的生物链条,更重要的是,一一废除近期导致股市荒漠化的不当政策,走出以抑制交易、削夺投资者利益来刺破泡沫的传统思维。
QDII收益不可高估
本报记者 张牧涵
在A股市场震荡不止、成交量屡创新低的7月,不少投资者开始将目标转向境外证券市场。由于银监会允许QDII产品投资海外股市,很多新版QDII打出了振奋人心的收益率上限,随之带来热销。
理财专家提示,QDII的上限收益并不可靠,境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很难产生象A股这么高的回报;此外,在人民币升值的长期预期下,两次汇兑肯定要给收益再打个折扣。
年收益10%左右
按新规定,每个QDII产品最多有50%的资金可用来购买股票,这使得银行系新一代QDII终于可以在收益率上打翻身仗。
《市场报》记者了解到:因此,新版QDII产品的保底总收益通常可达10%以上。交通银行推出的“澳视群雄”和“珠穆朗玛”两款QDII产品,预计收益率达13%至30%;建设银行的QDII预期年收益率则为16%至28%;工行东方之珠的年平均收益率可达20%。
“虽然有人民币汇率风险,从收益率来说,新版QDII能做到年收益率7%至11%。汇率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冲。”银行外汇分析师这样表示。
从投资标的上看,新版QDII大多以香港股票市场为首选。工行QDII直接投资于H股红筹股票,交行QDII连接的是一篮子H股。而建行QDII投资的是股票基金。“由于股票型基金不受‘QDII直接投资股票不能超过总资产50%’的限制,所以,我们能够给客户提供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。”建设银行的相关人士这样向《市场报》解释道。
据悉,自从监管部门放开QDII投资渠道后,许多银行系QDII已经投放至港股,而近期港股暴涨,自然导致QDII产品收益率的明显提高。不过业内专家也提醒:其中不可忽视的还是风险问题。收益高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大,所有的高收益QDII产品也都是不保本的。
投资上限不可信
回顾去年发行的国内首只试点QDII基金—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目前的表现:运作半年多,其成绩令人尴尬,至今年5月,1美元的收益是5分美金,收益率只有5%,抵消人民币升值所剩无几。尽管新产品与老产品的操作规则不可同日而语,但业内专家指出,“最高”收益率说法值得商榷。
据了解,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,已经有至少6种以上的银行系新版QDII相继亮相。这相当于平均每周都会有一款新QDII上市。和今年上半年之前的老产品相比,新产品最闪亮的特点就是预期最高收益出现了两倍以上的增长。
以某外资银行推出的直接挂钩海外股票的非保本QDII产品为例,宣传册上标明:潜在年收益最高可达48%(以美元计),不过这个收益似乎与现实情况背离较远。统计数据表明,上半年以人民币投资的银行系QDII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约为8%至10%左右,2006年7月以来推出的部分以人民币投资的银行系QDII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约为2.45%至6%左右。
对此,业内专家表示,银行系QDII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个“均值”,所谓最高收益率并不是一个常态。也就是说,银行在计算QDII产品预期的收益率时,是一系列测算结果的平均,包括了最高值,也涵盖最低值。因此,单纯说“最高预期收益率”其实不能代表产品本身实际收益的情况。
根据社科院“银行理财产品报告”显示:从2006年理财产品的发展特点及评价结果看,中资银行显然是以数量取胜,而外资银行更加注重产品的设计及是否适销对路。此外,从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评价结果看,其预期收益率远低于银行公布的预计最高收益率。这说明,部分银行的部分产品有夸大收益之嫌。
注意规避风险
据了解,目前可投资于境外股票的新版QDII均以各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参与境外地产投资,并可灵活选择日元、欧元、美元等多币种投资方式。在人民币升值的长期预期下,专业人士表示,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投资者,都建议考虑投资于不同的货币品种,以便在分享组合投资收益的同时,又能有效规避单一投资波动风险。居民可以将手中富裕的资金,一部分投入比较稳定的人民币资产,另一部分换成强势货币进行海外投资。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度的QDII产品才是明智之举。
上海确定2023年GDP增长目标为5.5%以上
中国财经报道 2023年1月11日 上海市市长龚正星期三(1月11日)上午建议,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: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.5%...